365bet投注网  > 林业资讯  > 林业大事件

切实实施好退耕还林这一德政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板  发布时间:2014-11-26


                      切实实施好退耕还林这一德政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要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他强调指出,有的地区特别是平原面积小的地区,一度把很多25度以上坡地划进了基本农田。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基本农田是必需的,但不能形而上学,要实事求是,该改正的要改正,该退的要退够。这样做,短期看可能减少一些粮食产量和耕地数字,但这是可持续的粮食增产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辩证地指出了退耕还林与粮食生产、退耕还林与河流恢复生命、退耕还林与流域重现生机的关系,鲜明地表达了中央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改善生态的重大决心。在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之际,我们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再立新功。
  英明决策,影响深远的生态壮举
  人类农耕史,也是一部毁林开荒史。"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朴素的民谣,生动揭示了人类肆意开荒垦殖,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恶性循环的道理。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开垦了大量耕地种植农作物,在解决人们温饱问题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人这样描述建国前的西北黄土高原,"山之悬崖峭壁,无尽寸不耕"。毁林开荒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加剧。上世纪末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已分别达到356万平方公里和174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7%和18%,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心腹之患。将坡耕地退耕还林,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无法回避的历史抉择。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泛滥区域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水位之高,史所罕见。这场大水,造成全国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受灾人口2.33亿人,倒塌房屋685万间,死亡4150人,各地估报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这场大水,冲击了中国的经济轴心,打乱了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使当年全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了2个百分点,损失十分严重。
  人们反思水患根源,不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不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态,我们将继续遭受到大自然更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1998年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为缓解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果断作出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拉开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序幕。
  生态效益突出,秀美山川的美丽工程
  退耕还林是中国生态建设的壮举,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成功实践。十几年来,各地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截至2013年,中央累计投入3542亿元,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47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保存率达99%以上。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有的市、县提高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百分点。退耕还林造林全部成林后,林分蓄积量将达13亿多立方米,可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黄土高原、三江源区、华北石质山区、华南石漠化区、湘西等地,通过退耕还林,荒山秃岭、水土横流的面貌得到了改观,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曾经远离的绿色正在大步回归。
  国家林业局监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3年),截至2013年底,重点监测的河北、辽宁、湖北、湖南、云南、甘肃6省涵养水源183.27亿立方米/年、固土2.04亿吨/年、保肥444.05万吨/年、固定二氧化碳1397.00万吨/年、释放氧气3214.90万吨/年、林木积累营养物质40.20万吨/年、产生空气负离子5.45×1025个/年、吸收污染物102.00万吨/年、滞尘1.4亿吨/年。按照2013年价格评估,6省每年的生态效益价值量达4502亿元。
  比较典型的是陕西省延安市,昔日的黄土高坡终于披上了绿装。延安市通过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由33.4%提高到45.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由25%提高到68%,年土壤侵蚀模数由9000吨/平方公里下降为7000吨/平方公里,年输入黄河泥沙量由2.58亿吨下降为1.96亿吨。年降雨量也在增加,良好的小气候正在形成。2013年7月,尽管出现历史罕见的强降雨,但是没有形成洪灾。
  经济效益良好,经济结构完善的小康工程
  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就是以可持续的方式去实现经济发展,注重环境友好。长期以来,人们在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盲目毁林毁草开荒,广种薄收,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违背了经济发展生态化的原则。
  退耕还林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化的重要举措。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发放补助,直接惠及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比较稳定地解决了退耕农民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退耕还林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有关工程区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苹果、梨、杏、脐橙、柑橘、荔枝等名特优新水果,在自然条件稍差的地方,发展花椒、核桃、大枣、板栗、八角等干果林,增加了农民收入。如甘肃退耕还林后,全省种植业的粮、经、饲结构比例由退耕前的73:12:15,调整为现在的60:15:25,全省农村劳动力输转人数和务工收入分别达到了退耕前的14倍和23倍。
  退耕还林结构调整,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国家统计局监测显示,2012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5963元,比2007年增加2990元,年均实际增长10.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退耕户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为31.3%,比2007年提高4.8个百分点,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5.8个百分点。
  退耕还林工程,优化了工程区农业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实现了从过去广种薄收向集约经营的转变,群众戏说"过去十亩八亩,不抵现在一亩两亩"。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与退耕还林前的1998年相比,2012年退耕还林工程区粮食播种面积增长2.7%,粮食总产量增加23.4%,谷物单产提高19.6%;而6个非退耕还林省市粮食播种面积下降22.2%,粮食总产量下降11.5%,谷物单产仅提高13.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无数的事实证明,退耕还林没有影响到全国粮食生产,有的个别地区短期内只是减少了一些粮食产量和耕地数字,但十几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却让他们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粮食增产道路。
  社会效益显著,群众拥护的德政工程
  从工程区反馈情况来看,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农民祖祖辈辈垦荒种粮的生产生活习惯,减少了耕作人口,转变了思想观念,密切了干群关系,改善了乡村面貌,对退耕区人口土地资源的社会分配,以及人们观念、习惯、意识、偏好、相互关系等,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内蒙古、广西、西藏、云南、宁夏、新疆等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退耕还林,惠及我国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为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退耕还林工程,增进了社会和谐。退耕还林工程涉及3252.8万农户、12463.6万农民,成为我国涉及面最广、农民受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工程政策公开透明,补助标准家喻户晓,群众积极参与,纷纷要求多退、早退,并热情地称之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工程区各级领导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以身作责,深入工程第一线开展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及时、保质保量地兑现粮款补助,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民族关系,群众高兴地称"解放时的干部又回来了"。
  退耕还林工程,推进了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工程,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党和政府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魄力,认清了目前生态环境建设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增强了生态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调动了全民参加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生态意识,加快了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标准,退耕还林工程都可以在其中作出重大贡献。
  举世瞩目,世界之最的生态工程
  退耕还林,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居世界五大生态工程之首。据统计,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涉及25个省区2279个县级单位,投资3542亿元,完成营造林4.47亿亩,合2980万公顷,而罗斯福防护林工程、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日本"治山计划"、加拿大"绿色计划",造林面积分别为30、287、650、10万公顷,四大生态工程造林面积加一起,还不足中国的1/3。
  退耕还林工程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资金投入最多、政策性最强、工程范围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已成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的标志性工程,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2011年5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自然资本项目负责人格蕾琴·戴利通过深入研究后认为,中国退耕还林解决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保护了环境,二是引导了产业转型,为农村极端贫困人口提供致富机遇。她认为,退耕还林已经在中国取得了"显而易见的胜利",其他国家应重视并学习中国的经验。日本《经济学人》刊登题为《退耕还林,中国规模庞大的试验》,说退耕还林是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成为了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增收问题的榜样,也成为了世界各国推进生态工程、发展绿色经济的参考对象。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成为了举国上下的共同愿望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就全国来看,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仍是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全国还有大面积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在继续耕种,造成地力衰退、江河淤积和重要水源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继续退耕还林,广大基层干部、专家学者、农民群众对此十分期盼。2010年以来,河北、内蒙古等1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多次专门请示国务院,要求继续安排退耕还林任务。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有关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建议提案都有四五十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退耕还林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扩大退耕还林面积,25度以上坡地该退的要退够。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336项重点任务之一大力推进。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深刻领会到,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中央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必将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注入新的动力,必将有效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问题,必将对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抓住了当前林业发展的"牛鼻子",必将显著增加我国森林资源总量。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功能较低是基本特征。多年来,毁林开荒不仅大大影响了我国森林的结构、功能和格局,而且,直接破坏了动物的栖息环境,引起了生态系统或景观的破碎化,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退耕还林工程,将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沙化地植树造林,不仅增加了森林面积和范围,完善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增加了地表覆盖度,改变了土壤的水文状况,提高了涵养水源等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山青了,水绿了,小流域变样了,多年不见的野猪、野鸡、野兔等成群出现了。
  第二,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切中了生态建设的软肋,必将为构建完备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作出重大贡献。多年来,坡耕地引起的水土流失,仍然是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7%,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50亿吨,其中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6.7%的坡耕地,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28%。在部分坡耕地比较集中的地区,其水土流失量甚至占该地区水土流失总量的50%以上,三峡库区高达73%。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地力严重衰退、耕地质量下降、江河淤积、河床抬高、库容萎缩,严重威胁着人民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工程效果来看,退耕还林工程对于治理水土流失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把继续耕种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下来还林,必将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退耕还林主要在我国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是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2011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70%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也发生在西部地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区域环境,而且通过大力挖掘山地资源、沙地资源、物种资源特别是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资源等这些地区的优势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可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老、少、边、贫地区的广大农民,使贫困地区尽快改变社会经济面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时,当前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还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提供了空间。二是农民对耕种陡坡地和沙化地的依赖程度降低。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劣等地难以收益情况下,有的地方已出现撂荒现象。三是公共财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为保障退耕户生计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先后实行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托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正在有效缓解退耕户的后顾之忧。四是干部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性高。2010年以来,内蒙古、新疆等14省(区、市)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多次专门请示国务院,要求继续安排退耕还林任务,请求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面积达1.1亿多亩。其中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等地已自筹资金率先开展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贫困地区,特别是汶川、芦山、彝良、定西、舟曲等灾区,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地区的各族群众期盼实施退耕还林。如延安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用4年时间,地方投资30多亿元,逐步将全市224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实现陡坡全绿化、林草全覆盖。总的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再接再厉,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2014年6月下旬,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将全国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约42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9月25日,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下达了2014年退耕还林还草计划任务500万亩。9月28日,国家林业局召开全国退耕还林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与以往相比,总体思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的要求,由第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采取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统一制定政策,政府推行"的方式实施,改为"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实施,即在农民自愿申报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基础上,中央核定各省规模,并划拨补助资金到省,省级政府对退耕还林还草负总责,自主确定兑现给农户的补助标准。我们将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按照《退耕还林条例》和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同时切实抓好上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和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这两大目标的实现。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林业部门肩负的重要使命。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要求,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巩固发展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把退耕还林这一德政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抓实抓好,充分发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巨大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365bet投注网管理员 | 责任编辑:365bet投注网管理员